(一)2025年4月,生产日期为2024年2月与3月的农大肥料被抽检,不合格。
(二)2024年5月,山东农大肥业、山东圣德源肥业等9家标称生产企业肥料被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不合格!
2021年4月6日我局委托抚州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南丰县古城发令农资店销售的由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批次FB“大学士”牌复合肥料(活性腐植酸肥、纯天然硫酸钾)........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我局于2021年5月12日收到该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所抽样品经检验,No.W2021-H115检验报告载明“大学士”牌复合肥料(活性腐植酸肥、纯天然硫酸钾)检验项目总养分单项结论不合格,........
(三)2016年秋季肥料监督抽查共抽检肥料样品84个(其中在46家肥料生产企业抽检肥料样品46个,在36家农资市场抽检肥料样品38个),抽样基数222吨,共有15家企业产品不合格。
(四)2018年12月5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了《2018年山西省流通领域农资化肥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公示》,详细的细节内容如下:
2018年,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原国家工商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对全省流通领域农资化肥质量进行了抽查检验。此次抽检的农资品种有复混肥料、磷肥、有机肥等。全省共抽检11个市辖区内的361户农资经营企业,计1030批化肥。经检验,合格990批次,合格率96.12%,不合格40批次,为净化农资经营环境,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现将不合格农资化肥商品公示如下:
(五)2019年下半年,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年度流通领域农资商品抽检计划,组织了秋季农资抽检工作,共抽检各类肥料150批次,不合格12批次,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氯离子的质量分数、总养分的质量分数、钾含量、各类微量元素含量等。
七、“农大”招牌:擦边球打得很妙?上市委不应该放任这种擦边!否则以后“清大”AI是否也可以?
公司名称冠以“山东农大”,极易让人联想到山东农业大学。事实上,招股书(上会稿)明确披露:山东农业大学并未持股,也非实际控制人(1-1-32页第8行)。双方仅有技术合作,且部分专利为“许可使用”而非自有。
这种命名策略,堪称“巧妙擦边”。消费者买肥料时,看到“农大”二字,自然觉得权威可靠。但长期资金市场不是菜市场,投资的人要的是透明而非暗示。若未来因产品质量或信息披露出问题,“农大”二字恐成双刃剑——既曾助其营销,亦将损害农大品牌。以上这么多批次抽检不合格,是不是对农大品牌的一种伤害?
当多数肥料行业同行在市场上稳步前行时,农大肥业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下降曲线。
根据该公司披露数据,2022年至2024年,农大肥业营业收入从26.76亿元降至23.63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分别下降1.43%、10.4%。这一降幅不仅呈现扩大趋势,更与行业整体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更明显的是,农大肥业在公告中认定的五家同行企业中,2024年除一家外,其余四家营收均实现增长,增幅区间在2.15%至19.96%之间。五家同行企业2023年和2024年营收均值分别为65.82亿元、66.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85%、1.6%。
当同行企业普遍保持增长时,农大肥业的营收却连续两年下降,此情此景令人费解。
业绩的先行指标在手订单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2年至2024年末,农大肥业在手订单金额分别为6.29亿元、4.7亿元、3.32亿元。虽然2025年3月末回升至3.99亿元,但仍未恢复至2022年和2023年水平,这让人不禁担忧其持续获取订单的能力。
数据来源:农大科技:分红1.8亿,募4000万补流、同行业绩上涨农大独跌、回款超慢、高额预付款会不会体外循环?毛利率高于同行存疑
报告期内,农大肥业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分别为3.35亿元、3.13亿元、2.77亿元和2.07亿元(招股书第6页)。若化肥市场行情报价大幅下跌,公司可能面临存货跌价风险,直接冲击利润表。
这让人不禁想起“囤货如山,贬值如沙”的商业教训——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的价值波动剧烈的今天。
农大肥业目前产能为140.92万吨,而IPO募投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能60万吨,相比原有产能增加42.58%。这一扩产计划背后,是公司本就偏低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的现实。
2022年至2024年,农大肥业产量分别为73.88万吨、86.53万吨、79.8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14%、68.72%、56.63%。2024年产能利用率相比上年下降超过12个百分点,这一个数字足以引起任何投资者的警惕。
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观察,整个化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根据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复合肥产能利用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2024年仅为28.61%。与此同时,中国复合肥行业产能还在持续扩张,预计2025年复合肥新增产能400万吨每年。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农大肥业仍然坚持大幅扩产,其商业合理性难免令人质疑。监督管理的机构在问询函中也直接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大多数都用在原有产品类型扩产的合理性。
十一、2亿理财,慷慨分红1.8亿与募资4000万补流,赚的分掉,股民的拿来给我付供应商等?鼓励上市钱分红?
2022年1月27日,公司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以现金分红方式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形成的累计未分配利润中的1.8亿元按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这笔巨额分红占当年净利润1.01亿元的178%。
公司实际控制人马学文及其一致行动人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76.10%的股份。按此比例计算,1.8亿元分红中约1.37亿元流入了实际控制人的腰包。
与此同时,公司却计划通过IPO募集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不仅如此,公司还宣布拟利用闲置的不超过2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投资。
一方面用公司资金进行分红理财,另一方面又向市场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这样的操作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